全国多地居民普遍反映菜价上涨,尤其是绿叶菜价格涨幅较大,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菜价上涨背后的原因,我们采访了多位农业、经济领域的专家,从气候、生产、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多位专家指出,近期菜价上涨的首要原因是极端天气频发,据气候信息显示,今年6月至7月,我国传统的夏秋季蔬菜产区如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历了一次从明显干旱到内涝的极端天气过程,这种天气变化对蔬菜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蔬菜产量明显下滑。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极端强降水与极端高温并存,全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不仅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还导致部分蔬菜受灾严重,如河南南阳镇平县侯集镇的冬瓜和大葱受灾三分之一,价格大幅上涨。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北京市批发市场蔬菜平均价格每公斤3.13元,环比涨幅16.4%,重点监测的10种叶类蔬菜平均价格每公斤3.23元,环比涨幅24.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严重影响。
除了气候因素外,生产方面的调整也是导致菜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孔繁涛分析指出,从历年规律看,蔬菜价格都呈季节性波动,一般从6月中旬起,蔬菜价格进入上行通道,至9月上旬达到高点,之后转入下降通道,今年由于前期蔬菜面积扩大、产量过剩以及重叠上市等因素,部分菜农预期收益降低,挫伤了种植积极性,导致部分地方出现提前拔秧、弃管、弃收现象。
为了应对去年蔬菜供需不均的情况,今年在种植结构面积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并未完全适应今年的气候变化,导致部分蔬菜产区出现减产,山东、湖南、湖北、安徽、辽宁等地前期出现强降雨,影响了当地蔬菜的正常生产,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
市场供需失衡和运输成本上升也是导致菜价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持续,蔬菜生长周期延长,市场供应相对不足,导致蔬菜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由于部分产区受灾严重,蔬菜产量下降,市场供应进一步收紧,推动了菜价的上涨。
运输成本的上升也加剧了菜价的上涨,由于极端天气导致道路泥泞或损坏,蔬菜采收、运输及上市难度增加,运输成本相应上升,为了保障蔬菜的新鲜度和品质,部分商家还增加了冷链运输的投入,进一步推高了运输成本。
四、政策与设施因素:农业设施不足与政策支持待加强
农业设施的不足也是导致菜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多位专家指出,我国部分蔬菜产区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有效抵御极端天气的侵袭,在暴雨和高温天气下,部分蔬菜大棚受损严重,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和供应,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政策支持也是保障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菜农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效益,还应加强市场监管和调控力度,防止市场投机行为对菜价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未来蔬菜价格的走势,业内专家表示虽然短期内仍将保持季节性上涨态势,但上涨空间有限,到9月上旬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和秋季蔬菜的陆续上市,蔬菜价格将转入季节性下行区间。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9月份除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等地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这意味着蔬菜生产供应有望得到保障,市场供应将逐渐充裕,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未来蔬菜价格的持续上涨问题。
近期菜价上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极端天气频发是导致蔬菜减产和市场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生产方面的调整、市场供需失衡以及运输成本上升也加剧了菜价的上涨;而农业设施的不足和政策支持的待加强则进一步凸显了当前蔬菜产业面临的挑战,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善、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政策支持的加强,蔬菜价格有望逐步回归合理水平,消费者也应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