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香港商界,李兆基与李嘉诚的名字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交相辉映,又彼此竞争,他们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商业传奇,更是“相爱相杀”的生动写照,2025年3月17日,随着亚洲前首富、恒基兆业地产创始人李兆基的离世,这段长达数十年的商业对决画上了句号,但他们的故事,却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与前行。
1928年,李兆基与李嘉诚同年出生于广东顺德,两人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交织在一起,李兆基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家庭,家中经营着主营黄金、外汇兑换业务的金铺和银号,从小耳濡目染,6岁的李兆基便开始跟随父亲涉足生意场,12岁时更是凭借熟练的铸金技术掌管了自家金铺,商业天赋初露锋芒。
而李嘉诚的早年经历则更为坎坷,他随父母逃难至香港,寄居在舅舅庄静庵家中,尽管生活艰辛,但李嘉诚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智慧,逐渐在香港商界崭露头角,1948年,20岁的李兆基怀揣着父亲给予的1000元,奔赴香港闯荡;而此时的李嘉诚,已在香港打拼了8年,还当上了一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初到香港的李兆基,依靠买卖外汇和黄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0岁时,他正式投身房地产行业,与冯景禧、郭德胜等8人合股成立永业公司,鉴于当时房地产市场整栋楼买卖导致很多人无力购买的状况,李兆基创新性地推出“整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策略,瞬间点燃市场热情。
同年,李嘉诚也敏锐地嗅到房地产市场的商机,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兴建了12层的长江工业大厦,一头扎进房地产领域,从此,两位商业巨擘在房地产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角逐。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将永业重组,创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新鸿基地产在香港上市,随后,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1981年,恒基兆业成功上市,李兆基一举集资10亿港币,在全面收购永泰建业后,将其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凭借此跻身香港十大富豪榜。
李嘉诚在市场上同样风生水起,1979年,他的“长江实业”与汇丰银行达成重磅协议,斥资6.2亿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随后更是积极开拓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市场,1987年,李嘉诚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此后便再未下榜。
在漫长的商业生涯中,李兆基和李嘉诚的竞争从未停歇,他们之间的每一次交锋,都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的碰撞,最经典的一次“交锋”发生在90年代对美丽华酒店的收购项目上。
由于家族内部意见不合,部分成员希望出售股份,李嘉诚敏锐地察觉到机会,联合荣智健组成财团,宣布计划收购美丽华酒店,但李嘉诚给出的每股10元收购价,被杨秉正认为过低,双方陷入僵局,关键时刻,李兆基登场,杨秉正因不满李嘉诚的收购方式,带着老母亲拜访了杨志云生前好友李兆基,请求他收购美丽华酒店。
李兆基向来有不拆分收购公司、维持独立经营的投资习惯,这一点与杨秉正想继续父亲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李兆基决定以每股17元的价格收购股份,李嘉诚见状,也将价格提高到每股17元,但杨秉正的母亲依然选择将股份卖给李兆基,李嘉诚铩羽而归,据估算至少损失了150亿,这次交锋,不仅让两人的“梁子”结下,更成为了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进入21世纪,李兆基逐渐淡出香港地产行业,转向金融市场,他提出的“一元变八元”理论广为人知:“我有一个理想叫穿云箭、过三关,第一关是以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凭借对资本市场的敏锐洞察,李兆基多次成功预测股市投资走向,“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而李嘉诚虽然仍活跃在商界,但也将重心逐渐转向海外投资和慈善事业,两人在金融战场上的交锋,虽然不如地产领域那样激烈,但同样充满了智慧与策略的较量。
多年来,在财富的比拼上,李嘉诚一直占据上风,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宝座,而李兆基,则只能无奈“陪跑”,2020年2月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上,李兆基以304亿美元的身价超越李嘉诚,夺得榜首之位,这场长达数十年的首富之争,终于以李兆基的胜利告终。
2025年3月17日,随着李兆基的离世,香港地产界的四大天王——郭得胜、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的时代正式终结,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与前行。
李兆基与李嘉诚的一生,是“相爱相杀”的生动写照,他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推动了香港经济的发展,更成为了商界的一段传奇,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与成功。
对于读者而言,李兆基与李嘉诚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商业传奇,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平衡,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如何在成功之后保持谦逊与低调,让我们在探索更多相关信息的同时,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