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研究,午睡超1小时增加心梗等风险——科学午睡,守护健康

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午间小憩的习惯,午饭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享受一段短暂的睡眠时光,无疑是一种放松和恢复精力的好方法,你是否知道,午睡的时间长短,竟然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午睡超过1小时,可能会显著增加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午睡,守护自己的健康呢?

午睡与心梗:并非危言耸听

心梗,全称为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它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心梗的诱因复杂,既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涉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而午睡,这一看似简单的日常习惯,竟然也被卷入了心梗风险的讨论之中。

2020年,《英国心脏病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近35万人的心血管健康数据,结果显示,每周午睡1-2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而每天午睡超过1小时的人,心梗和中风的风险显著升高,这一结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孙伟也指出,午睡并非越长越好,理想的午睡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尽量不超过30分钟,研究表明,若午睡超过1小时,心梗和脑梗的发病风险将增加30%,这一结论得到了央视网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和证实。

午睡过长的危害:不只是心梗

午睡时间过长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1、精神状态不佳:午觉睡得时间太长,导致器官供血不足,会感到更疲惫,影响下午的精神状态,长时间午睡,醒来时被抑制的大脑皮质没有被清除,醒来后会感到头昏脑胀极为不舒服。

2、影响正常睡眠:午睡时间长了,可能导致晚上睡不着,打乱正常睡眠规律,有不良影响,午睡不应作为“补偿”晚间睡眠不足的方式,而应是一个补充、恢复和放松的过程,长期依赖午睡代替晚间的深睡,反而会扰乱体内的生物节律,增加心脏的负担。

研究,午睡超1小时增加心梗等风险——科学午睡,守护健康

3、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午睡超过1小时,器官供血会受到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时间午睡会导致血液循环减缓,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对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长时间午睡时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或血脂异常的情况,进一步加重病情。

还有研究表明,午睡超过1小时,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三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长时间午睡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血糖水平异常。

科学午睡:守护健康的秘诀

既然午睡时间过长会带来诸多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午睡呢?

1、控制午睡时间:理想的午睡时间应控制在15\~30分钟之间,短暂的午睡能让身体和大脑快速恢复,避免进入深睡眠阶段,醒来后不会感到头昏脑涨,西医认为,这种短时间的浅睡眠能有效降低心率,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2、选择午睡时间:午睡的最佳时间是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此时是人体自然的生理疲劳期,午睡能顺应生物节律,帮助身体恢复精力,中医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中午是“午时”,对应“心经”,午时小憩能够养护心脏,缓解上午的疲劳,而下午或傍晚午睡,可能扰乱生物钟,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3、注意午睡姿势:午睡的姿势不当也是一个潜在风险因素,许多人习惯趴在桌子上午睡,这种姿势会压迫胸腔,导致呼吸不畅,降低心脏供氧能力,长此以往,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中医强调“形正则气顺”,午睡时躺下或半躺的姿势更利于气血流通,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的心脏负担加重。

4、个体差异需考虑:午睡习惯与心梗风险的关系,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对于健康人群,短暂午睡有益无害,但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午睡习惯需要更加谨慎,医生建议,这类人群午睡前应避免过饱或空腹,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午睡后突然起身,以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心血管事件。

生活中的午睡小贴士

除了上述科学午睡的建议外,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小贴士来优化午睡体验:

1、饭后不宜立即午睡:饭后至少要保持站立或坐直半小时,给胃部和心脏更多的时间适应消化过程,减少负担。

2、创造舒适的午睡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影响睡眠质量。

3、避免午睡成为习惯:虽然午睡有助于恢复精力,但长期依赖午睡可能会干扰体内正常的生物节律,我们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午睡成为习惯。

科学午睡,享受健康人生

午睡,这一看似简单的日常习惯,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通过科学午睡,我们不仅可以恢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降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午睡的质量和时间,享受健康、美好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