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程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通过一系列政策与行动,不仅在国内推动了绿色低碳转型,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宝贵的力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中国再次晒出了其在“双碳”工作方面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也彰显了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决心。
一、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引领绿色转型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在COP29大会上介绍,中国已经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0%,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7月底,已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
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座座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百万千瓦级的高端风电、光伏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些新能源项目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国内首个“光热储能+光伏+风电”项目在甘肃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已实现发电4.4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52.1万吨,植树造林140万亩。
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
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9%,较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则从2013年的67.4%降至55.3%,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能源消费上的绿色转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风电、光伏平均利用率分别为97.3%和98%,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以及电网建设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创新。
三、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指出,2013-2023年,中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超过85%和60%,碳排放强度下降超34%,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全面绿色转型和污染治理。
在交通领域,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工业领域,中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在建筑领域,中国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提高建筑能效水平,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也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中,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了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累计实施了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或主题的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万余人次培训名额。
在南非中部德阿地区的山地上,由中国国家能源集团负责投资建设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已经运营了7年,该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人民币,总装机容量24.45万千瓦,每年可供应约7.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1.5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0万吨,同时满足当地3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这样的项目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力量”。
五、展望未来: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在“双碳”工作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继续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投入,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需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加强政策沟通、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中国在“双碳”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不仅体现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中国将继续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下一篇
城市中心的绿洲与生活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