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上海颁发首批无人驾驶车牌系误读

一则关于“上海颁发首批无人驾驶车牌”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经过多方核实,这一消息被证实为误读,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交警支队颁发的是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而非无人驾驶汽车的车牌,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一事件,探讨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的意义及其与无人驾驶汽车的区别。

一、误读事件的起因

11月,有消息称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交警支队颁发了首批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这批标牌设计为淡蓝色与白色结合,牌照开头为地区简称,后面是字母与数字组合,上方清晰标注“无人装备”,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不少网友和自媒体将其解读为“无人驾驶车专属车牌”,并引发了广泛讨论。

11月15日,浦东新区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业方面表示,上述理解为误读,无人驾驶装备并非载人汽车,而是指无人配送的低速轮式装备,这些装备无驾驶座(舱),主要在非机动车道执行预定任务,如配送、环卫、巡逻等。

二、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的实际意义

给无人驾驶装备颁发识别标牌并非新鲜事,早在2024年7月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交警支队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就共同颁发了全市首批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5家企业获证,这是无人驾驶装备在浦东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应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无人驾驶装备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简称“科经委”)介绍,2023年6月29日,浦东新区人大表决通过了《浦东新区促进无人驾驶装备创新应用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无人驾驶装备是指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或者规范,通过智能网联系统完成自动驾驶,执行预定任务的低速轮式装备,在特定道路和区域内的非机动车道通行。

发放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的主要意义在于:

1、明确责任归属:虽然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全国无人驾驶法律法规,但浦东新区通过实施若干规定细则,依法依据为无人装备企业发放识别标牌,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无人驾驶装备在发生事故时的责任归属。

2、加强监管力度:有了专门的无人装备标识,管理部门可以更容易地追踪和管理无人驾驶装备,确保道路安全,这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监管方式。

3、促进技术应用:专门的识别标牌有助于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特殊的颜色和标识,有助于传统驾驶员在道路上快速识别并作出相应反应,提高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认识和接受度,有助于无人驾驶装备更好地融入公众日常生活。

三、无人驾驶装备与无人驾驶汽车的区别

无人驾驶装备与无人驾驶汽车虽然都涉及自动驾驶技术,但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无人驾驶装备主要指无人配送的低速轮式装备,无驾驶座(舱),主要在非机动车道执行预定任务,而无人驾驶汽车则是可以载客的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更加复杂的技术和安全要求。

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均需依法依规获得测试号牌,并且会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定期更换,浦东新区科经委表示,无人驾驶车辆会依次经历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阶段,每个测试阶段都会有相应的临时行驶车号牌和车辆识别标牌,浦东新区无人驾驶车辆处于示范应用阶段,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将进阶到示范运营阶段。

与无人装备不同的是,无人驾驶车辆涉及载客,因此在申请相关临时行驶车号牌和车辆识别标牌上,政府部门把关更为严谨,浦东新区也制定了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推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立法规范先行,实行总量控制,有机平衡政府与市场互动关系,搭建无人驾驶产业有序发展框架。

四、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进展

对于可载客的无人驾驶汽车应用进展,不少人也表示关心,2018年3月19日,上海嘉定区博园路,智能网联汽车的车窗前放着“沪N5590试”临时号牌,标志着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的开始,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上路运营,无人驾驶车辆需要依次经历多个测试阶段,包括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阶段。

浦东新区科经委表示,在推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立法规范先行的基础上,将探索建立无人驾驶企业与传统司机群体的就业保障闭环,涉及无人驾驶的相关安全、操作岗位,适度向传统司机群体倾斜。

五、结语

上海颁发首批无人驾驶车牌的消息系误读,实际颁发的是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这一举措标志着无人驾驶装备在浦东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应用的规范化、规模化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但涉及更加复杂的技术和安全要求,需要经历多个测试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无人驾驶技术有望在交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