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

国家气候中心,我国今冬大概率偏冷

随着秋意渐浓,人们开始关注起即将到来的冬季天气情况,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今冬气候趋势的预测,指出我国今冬大概率偏冷,这一预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经历了近年来多次气候异常事件后,公众对于冬季气温变化尤为敏感。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即连续6个月较常年偏低0.5℃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常伴有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风、气压和降水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具有相对短暂的降温效应。

早在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预测拉尼娜准备在秋季“返场”,许多人认为拉尼娜的出现意味着冬天将变得更冷,甚至带来超强寒潮,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指出,拉尼娜并不等同于冷冬,我国冬季究竟是偏冷还是偏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也起到重要作用,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出现拉尼娜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

今年的拉尼娜可能是一个较弱的事件,因此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冬季的气温,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拉尼娜的存在无疑增加了今冬偏冷的可能性。

国家气候中心,我国今冬大概率偏冷

冷空气活动频繁

除了拉尼娜现象,冷空气活动频繁也是导致今冬偏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从11月3日起至5日,新一股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6~10℃,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局地降温可达12℃,内蒙古中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伴有4~6级大风,阵风7~9级,北部和东部海区将先后有7~8级大风,阵风9~10级。

这股强冷空气只是今冬众多冷空气活动的一个缩影,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秋冬季我国较易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天气,这意味着,在拉尼娜现象和冷空气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今冬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会低于常年同期水平。

冬季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冬大概率偏冷,但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指出,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

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到了2023年1月下旬至2月,冷空气强度逐渐加强,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华中、华南西部、西南东部和北部、西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这种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加强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冻害、雪灾和大风灾害的防范;交通部门需要做好低温强降雪大风灾害风险预案;相关地区和部门则需要根据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做好设备除冰、道路除雪等维护、维修工作。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我国今冬大概率偏冷,这一预测是基于拉尼娜现象、冷空气活动频繁以及冬季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虽然今冬大概率偏冷,但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也十分明显,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气候趋势的预测和监测工作,加强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也需要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