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

小高层公摊面积详解,买房必读攻略

在房地产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购房者面对琳琅满目的房源选项时,除了关注房价、户型等基本因素外,对于“公摊面积”这一概念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选购小高层住宅时,如何准确理解和计算公摊面积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公摊面积?它包括哪些部分?对于购房者而言又有哪些影响呢?今天就来为大家揭开小高层公摊面积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公摊面积?

在解释这一概念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建筑面积,通常所说的建筑面积包含套内使用面积和分摊公用建筑空间两大部分,套内使用面积即指业主专有部分的实际使用面积;而所谓“公摊面积”,则指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由各产权人共同使用的公共建筑面积,这部分面积将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每户头上。

小高层住宅公摊面积范围

小高层是指层数为7-11层的住宅楼,与多层住宅相比,这类楼房由于增加了电梯等设施设备,在公摊面积上自然会有所增加,一般而言,小高层住宅的公摊系数在20%~30%之间,具体数值根据各地规定及楼盘设计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小高层住宅中常见的公摊区域主要包括:

大堂:作为进出楼栋的主要通道,大堂不仅是居民日常出入的地方,也往往承担着访客接待等功能。

电梯井及前室:为了保障电梯正常运行所需的空间及人员等候区。

楼梯间:尽管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使用电梯上下楼,但楼梯仍然是紧急情况下重要的逃生通道之一。

管道井:供各类管线穿越楼板时所占空间。

消防控制室/设备间:安置消防控制系统以及供暖供水等相关设备。

小高层公摊面积详解,买房必读攻略

公共走廊:连接各个住户单元之间的走道。

公共卫生间:如设置有,则计入公摊。

地下停车场入口:有些小区将通往车库的通道也纳入了公摊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城市对公摊面积的具体划分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地执行较为严格的《北京市居住建筑设计规范》、《上海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不得将以下部分纳入分摊范围:

1、作为独立使用空间销售或出租的机动车库

2、非机动车库(车位)

3、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

4、室内储藏室

5、露台空中花园以及其他未封闭空间等。

因此在实际购房过程中,建议仔细查阅当地相关规定,并通过查看房产证或咨询销售人员等方式了解清楚所购住宅的实际分摊情况。

如何判断合理的公摊比例?

虽然公摊面积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房屋得房率,但过低或过高都不一定是好事,过高的公摊占比无疑会使得业主实际可使用面积减少,而如果过低,则可能意味着公共设施不足、管理维护成本增加等问题。

从目前市场上来看,比较普遍接受的小高层住宅合理公摊比大致维持在25%-30%左右,具体数字还需结合项目位置、周边配套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考察楼盘时除了关注总价、单价之外,还应当留意以下几点以判断其公摊是否合理:

楼间距及楼层高度: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内部采光通风效果,进而影响到公摊分配方式。

配套设施完善程度:包括但不限于绿化景观、健身休闲场所等,这些都将占用一定面积,相应地也会影响到最终分摊结果。

品牌开发商实力:规模较大且口碑较好的房企在规划设计时会更加注重人性化考量,避免盲目追求容积率最大化而导致用户利益受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在签订合同时通常只能看到按套计价的方式(即总面积×单价=总金额),但实际上每户所承担的具体分摊面积还是可以要求列明并附在合同附件中的,这样一来即便日后产生纠纷也有据可查,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公摊面积”作为一个涉及到民生热点话题,在买房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各位朋友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楼市环境时做出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