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青岛楼市限购政策深度解读——2017年回顾与影响分析

2017年的青岛楼市,如同中国其他多个热点城市一样,在经历了多年快速上涨后迎来了一场调控风暴,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旅游城市,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梳理2017年青岛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购措施及其后续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房价上涨问题,并探讨这些政策对于当地及更大范围内房地产业发展产生的长远效应。

政策背景

2015-2016年间,全国多地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现象,房价涨幅超出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引发了社会对于“泡沫”风险的担忧,为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防止资产价格过度膨胀,中央政府于2016年底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导思想,并要求各地政府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包括青岛在内的许多城市开始密集调整楼市调控政策,其中限购成为了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具体措施

(一)户籍限制

- 自2017年3月起,非青岛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域内购买新建商品住宅时,需提供自购房之日起前3年内至少连续24个月在当地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证明。

- 已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向其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二)贷款控制

青岛楼市限购政策深度解读——2017年回顾与影响分析

- 调整公积金贷款条件,提高首付比例,如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二套房不低于50%等;

- 明确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审核力度;

- 禁止任何形式的“首付贷”,杜绝杠杆融资购房行为。

(三)土地供应与预售管理

- 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优先保障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供应;

- 规范商品住房预售许可审批流程,对取得预售资格的项目设定明确的销售价格上限。

市场反应与影响评估

短期内来看,上述限购措施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统计,实施新政后的几个月内,青岛市新房成交量明显下滑,部分区域房价出现小幅回调,市场热度得到有效降温,然而从中长期角度观察,限购并非万能药方,还存在以下几方面局限:

1、刚性需求挤压:由于限售范围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热门板块,导致大量改善型购房者无法实现升级换代计划,进而向周边郊区或其他城市外溢,助推了这些地区房价上升。

2、投机炒作转移:严格的限购条件使得一些资金量较大、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转向商业地产或外地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了调控难度。

3、行业链条负反馈:随着房地产开发速度放缓以及金融环境趋紧,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如建筑材料、家具家电等行业的景气度也随之减弱,间接影响地方经济增长动能。

4、社会心理预期变化:虽然短期打压了恐慌性抢购潮,但频繁出台的调控政策也让部分消费者形成“买涨不买跌”心态,加剧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

尽管2017年以来青岛政府推出的限购举措对于遏制楼市过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我国现行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系中的诸多短板,未来要想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从完善长效机制入手,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行政措施等多种工具协调发力,努力形成市场主导型资源配置格局,让房地产真正回归居住属性,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