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岗山社区图源小红书@哈哈怪
人们怀念过去,就像人们向往未来。
如果你不想怀旧,潮湿又斑斓的广州阳台,是家庭岁月的累积请不要在晚霞来临时步入老居民楼。
不然,这个梦核之地,会让你的童年回忆像泡泡那样,接踵而来。
我们未必一定执着于过去的生活,然而老阳台上的一缕旧色,却常常会唤起一种感怀,提醒我们,过去拥有过什么。
旧居民楼里,透过老去的建筑,我们能完成一场对千禧年的集体追忆。
我们怀念的阳台,不一定是罗密欧对着朱丽叶低唱情歌的那个阳台,却一定是齐齐整整晒着一家人衣服的阳台。
阳台,对于面积不大的老住宅来说,往往像一个家庭的储物空间。孩童收起的自行车,不要的旧玩具,家庭遗弃的家电家具,种了多年的花木,总会堆积在阳台里。
东山口图源小红书@Karin
成为后仓的阳台,就像家庭生活的小型博物馆,自带胶片上的旧色,它是家庭里唯一可以在外围被看到的一部分。
对于儿时在居民楼住过的孩子来说,我们旧日里的图景,都浓缩在这里。于是在广州的老城区散步时,站在其中,仿佛就能回到童年最普通的一天。
在潮湿温暖的南方,记忆里的老阳台,可以是任何地方。
阳台可以是一个呼唤的通道。在饭后的傍晚,总会有孩子站在楼下朝谁家的阳台大喊朋友的名字,喊他下来玩。而被喊到的小朋友,就顺着阳台往下望。
阳台可以是一片丰饶的沃土。小学时《自然》课本附带的工具包种子,在阳台上的小花盆能种出凤仙花。
图源小红书@滋味
阳台可以是一个等待的角落。那些年暑假时,大人去上班了,《快乐星球》的片尾曲响起,我总会惆怅地趴在阳台等妈妈回家。独生子女最孤独的时刻大概就是一个人在家,最喜欢的电视剧响起片尾曲。
阳台也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我们会在那里搭建起小小的帐篷,用旧床单和椅子就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那里,我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幻想着成为植物学家或是护林员。
在我们的生命之初,还不能独立出门的日子里,阳台外的风景,构成了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记忆。
在潮湿又斑斓的广州阳台面前,人人都可以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图源小红书@Karin
明天对于世界而言,永远是一个奇迹。而如今的我们活在千禧年的明天,活在千禧年的奇迹里。
1989年,广州市成为全国较早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省会城市之一。从那开始,一批港资房地产商进入广州建起居民楼。正是这个时期的房改政策和港商进入市场变化,让一代孩子住进了有着大榕树的居民楼。
在商品房时代的初期,居民楼在追求实用性居住之外,还注重了那时小家庭对于家的浪漫想象,那个年代,是《最浪漫的事》和《知心爱人》传唱最广的年代。
小区代表着安定的生活,一批批住宅建成后,入驻的居民对于未来的新生活是乐观的。那种乐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心智里的,是半圆形带罗马柱的阳台,和仍鲜艳的彩色马赛克瓷砖。
图源小红书@晓雯记
在现代城市的生活区,私人房屋的内部是一个具有绝对主体性的空间,然而阳台这种在视觉上半公共的场所,却给了家家户户创造景观的机会。
广州的老阳台,少不了标志性的三角梅,看它们如何汹涌灿烂,看植物与建筑是如何紧紧依偎在一起,便知晓这一家的经年累月。
如今被淘汰在老阳台堆灰的DVD和音响,是那时候家家户户最时髦的新品。记得那时候领居们总喜欢打开家门放歌,而我也乐于在上楼时张开耳朵,那个年代听到好听的歌,总不像现在方便。
我们如何能重述此刻?
城市发展得很快,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总是在搬家。
九十年代的房改,让许多家庭搬进了新居,老阳台的记忆也渐渐远去,新的阳台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断舍离的新口号,也让越来越多的旧物不会被留下。
电影《小伟》剧照
当我们走过那些老街区,看到那些依然保留着旧时风貌的阳台,那些阳台上的故事,童年仿佛就在昨天。
祝福每个勇敢长大的孩子,闭上眼时,还能葆有在阳台中幻想过的美梦。
图源小红书@刘一万Ewan
你童年的家阳台外面的风景是怎样的?
编辑
/及格米
图片
/小红书
统筹
/冷佳